马克思主义学院召开学院教职工工作会议进行专题集体备课活动

作者:admin 时间:2023-06-14 点击数: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确保新时代党的理论创新成果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全面提升思政课教育教学质量,6月14日下午马克思主义学院在清源2栋6楼会议室召开教职工工作会议,进行“党的民族理论政策融入思政课教育教学”专题集体备课活动,学院党政领导班子成员、教职工参加会议,会议由学院院长肖杰主持。

肖杰院长强调,开展民族理论政策学习宣传及研究是一项重要工作,马克思主义学院要切实用好思政课堂讲好党的民族理论政策,要把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纳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同时思政课教师肩负着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及时融入思政课堂的政治责任,我们要用好统编教材,江西省问题式专题化团队教学改革课件以及教育部下发的指导课件,通过常态化的集体备课会,加强教师教学研讨,凝聚集体智慧,不断推动教育教学水平整体提升。

随后,各课程备课组组长结合《思想道德与法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以及《形势与政策》等六门课程融入党的民族理论政策内容进行分享。

《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组教师魏园园指出,比如在讲述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相统一这一章节中,就能够将民族共同体、民族团结进步等内容融入其中,同时结合不同地域的服饰、饮食、习俗等生动案例,给同学们讲述民族团结进步的生动实践,也能够进一步增强同学们的集体意识、民族共同体意识,进一步激发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行动自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组教师李思凡指出,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在搞好民族团结工作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成功经验。“民族团结”由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革命联合”,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政治平等”,再到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经济互助”,最后到新时代的“意识铸牢”,其内涵不断丰富,意蕴更加深刻。“民族团结”与中国共产党百年探索的总体性特征和阶段性特征密切相关。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组组长许恒韬指出,比如在讲述中国近现代史中,讲述党的百年历程,让同学们深刻理解其实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推动民族团结、民族平等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历史,无论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再到新时代,在推进民族发展、民族融合以及民族团结方面都有不同的历史成就和新局面,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核心内容的民族工作创新理论,各民族正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在党的领导下团结一心,共享发展,共创伟业。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组教师曾云翔、朱晓露都表示,通过对思政课课程的教学,都强调了守正创新,都坚持了实事求是,我们要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其中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团结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重要论述是在新时代党的民族团结工作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可以从生成逻辑、价值意蕴、实践指向等方面深入领会。

教学副院长贺松兰指出,无论是哪一门课程,其实都涵盖了这方面的内容,我们要结合课程章节内容与特点向学生们讲好党的民族理论政策,加强爱国主义教育,要充分讲清楚党的民族理论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帮助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家要深刻理解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是中华民族的生命所在、力量所在、希望所在,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一个民族都不能少。要促进各族人民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为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而团结奋斗。

最后,肖杰院长指出,加强大学生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可以结合学校中华服饰文化以及学校少数民族学生的主动性,向同学们讲述不同民族服饰的文化与特点,讲述不同民族学生的故事,让不同民族学生的同学分享自己的故事,让同学们在贴近现实生活中接受教育,让理论走进学生生活,走进现实。推进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为这方面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在以后的思政课教学中,全体思政课教师都应当不忘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将党的民族理论政策融入到思政课教学中,在具体的点点滴滴的实践中为民族团结添砖加瓦。

本次集体备课活动既是学院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的又一举措,是学院结合主题教育进行的教学活动又一形式大家纷纷表示此次活动推动了大家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的全面深入理解,从“民族团结”的视域拓宽了思政课教学资源,为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堂,提升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教育性、吸引力和亲和力注入了集体的智慧与能量。


版权所有:江西服装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联系地址:江西省南昌市向塘经济开发区丽湖中大道 邮编:33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