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读红色文化,感悟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马克思主义学院赴兴国于都开展”一线走读”研修活动

作者:admin 时间:2021-06-01 点击数: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全社会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的通知》,对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开展“四史”宣传教育作出安排部署。开展“四史”宣传教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修好必修课,让“四史”宣传教育走深走实走心,是凝聚全社会共识、筑牢思想根基的重大举措。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指示,贯彻省教育厅《关于组织开展江西省高校思政课教师“一线课堂”活动的通知》,5月29日至30日,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教师前往兴国、于都两地,开展“学党史、重走伟人足迹、传承红色基因”一线走读研修活动。通过实地考察,品读当地红色文化,听红色故事,看乡村振兴新画卷,获取思政课第一手鲜活的资料和现实案例。

29日下午,教师们抵达了本次研修活动的第一站,全国著名的苏区模范县、红军县和烈士县——赣州市兴国县。毛泽东、朱德、周恩来、陈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曾在这里工作和战斗过。苏区时期,全县23万人口,参军参战人口多达9.3万余人,为国捐躯者达5万多人,全县姓名可考的烈士共计23179名,长征路上几乎每一公里就有一名兴国籍将士倒下。毛泽东同志盛赞兴国人民创造了“第一等工作”,并亲笔书写了“模范兴国”的奖旗授予兴国。

教师们首先来到兴国县将军馆,学习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汲取勇于牺牲的革命精神。将军馆记录了共和国建立初期56位兴国将军作出的卓越贡献,通过图片、实物、文字等形式,再现了将军们的英雄事迹。娃娃司令肖华、永恒的望夫石池煜华、一门八子皆烈士……一段段壮烈的岁月,一个个感人的故事,讲述着兴国人民群众为新中国的诞生做出的巨大贡献。参观过程中,教师们驻足观看资料与实物,认真聆听讲解,无不深刻地受到革命精神的感染和鼓舞。副院长贺松兰说:“纪念馆里的老照片、老物件生动再现了艰苦卓绝的战斗场面和将军波澜壮阔的革命人生。沿着历史的足迹,我真切感受到革命先烈不屈不挠、不怕牺牲的斗争精神,受到了思想洗礼、党性淬炼。“

接下来,全体教师到达苏区干部好作风纪念馆进行参观。“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干粮去办公……”苏区干部一心为民、清正廉洁的好作风通过这首山歌流传到今天。苏维埃时期,在敌人残酷的军事“围剿”和严密的经济封锁下,红军将士生活极其艰苦。为支援革命,解决苏区政府财政困难,不少干部以身作则,自带伙食办公。他们常身背斗笠,脚穿草鞋深入到群众中,得到了百姓的信任和拥护。全体教师党员怀着崇高的敬意在陈列馆进行了宣誓活动。大家表示,通过参观进一步了解了中国共产党依靠人民群众,开展艰苦卓绝革命斗争的光辉历史;在思想和灵魂上,接受了一次爱国主义洗礼,领会了推行学习苏区干部好作风的重要意义。

30日上午,走读活动在第二站——于都县继续开展。于都县是中央苏区时期中共赣南省委,赣南省苏维埃政府所在地,是中央红军长征集结出发地、长征精神的发源地、中央苏区全红县之一和苏区精神的形成地之一。全体教师来到工农红军长征第一渡口。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部队8.6万余人从于都集结出发,渡过于都河,踏上了二万五千里的漫漫征程。于都河是长征首先要过的第一条大河,河面宽阔,水流深湍,除少数渡口插上河标可以涉水渡河外,大部分只有架设浮桥才能通过。在这样的情势下,于都老百姓锯下家中的房梁、卸下门上的门板,甚至有老人拿出自己的寿材,倾尽所有,帮红军搭浮桥。当周恩来得知此事后,深为感慨地说:“于都人民真好,苏区人民真亲!”于都河从此有了“长征第一渡口”的美誉。在第一渡口纪念碑旁,全体教师观看了由当地志愿者表演的情景剧《告别》。军队集结,百姓送别,浓浓鱼水谊,深深军民情,一个个场面,一曲曲歌谣生动再现了红军出发时的动人场景。我院新进教师孙越十分动情地讲道:“谁说长征已遥远,这就是长征精神的魅力所在。这次精彩的演出,让我仿若亲身经历长征出发前的情景。为了支援红军,于都人民倾其所有,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最后一块板送去架浮桥,甚至连最后一个儿也送去上战场,于都人民和红军战士共同谱写了一曲生动的军民鱼水情深之歌。“

在长征第一渡纪念馆里,一副由草鞋拼成的地图十分引人注目,这是一副由80双草鞋组成的中国地图,小红五星代表了江西于都,大红五星代表首都北京。据介绍,中央红军当年就是穿着这样的草鞋,走了两万五千里,走出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一件饱经沧桑、泛黄破旧的羊皮袄也吸引了大家驻足观看。我院教师王新平老师说“这样的一件皮袄在当年是极为难得的,这充分说明参加长征时红军们的物质条件之匮乏,而这更凸显了长征精神的伟大动人。”参观过程中教师们纷纷为看到的红军用品而震撼,表示收获良多。副院长张龙龙表示,于都是一块古老的土地,也是一块红色的土地。从这里,8.6万中央红军踏上长征之路,走出534位共和国将帅;在这里,6.8万于都儿女参加红军,走出了16位共和国少将。将星熠熠,闪耀着他们赫赫醒目的文治武功!他们用鲜血和生命创造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谱写了一部壮丽辉煌的革命史诗!

下午,教师们来到何屋,这里是赣南省苏维埃政府旧址,也是毛泽东来于都时的居住之地。1934年9月中旬,毛泽东从瑞金来到于都,就住在何屋东厢房。何屋面积600余平方米,作为政府所在地,设有内务部、财政部、国民经济部、土地部、粮食部、劳动部、教育部、裁判部等多个部门,因而显得逼仄狭小了许多。这里既是办公的场所也是生活的地方,所有的屋子里家具都十分朴素简单,当时条件的艰难困苦可见一斑。在这样的条件下,当时的苏维埃政府开展筹粮扩红、征调伕子、坚壁清野等工作,在短短几个月时间内,筹集粮食18万担,筹款44000多元,扩红14000多名,还筹集了大量的被服、草鞋和果品支援红军,为掩护和支援中央机关和红军主力顺利集结、安全突围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屋内展厅详细记录了赣南省苏维埃政府的革命活动,教师们频频驻足,仔细阅读、观看。教师李思雅说:“走在何屋,到处都看得见革命前辈的足迹,他们的故事让人深思,他们的精神让人敬仰。“

行程的最后一站,教师们来到了潭头村。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考察当地村容村貌、百姓生活,重点参观了当地特色的富硒蔬菜产业园。两年过去了,这里的生活正如总书记当时所言“芝麻开花节节高“。如今的潭头村,富硒品牌打响了、村容村貌变靓了、乡村旅游红火了。教师们先后参观了富硒食品展览馆、村中民俗、富硒蔬菜大棚,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态的持续改善、村民的善良淳朴给教师们留下了深刻印象。青年教师徐华磊表示,如今,潭头村的精神风貌、人居环境、生态环境、社会风气都焕然一新,老区百姓依托蔬菜产业脱贫致富,向着幸福生活不断前进。这充分说明了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伟大胜利和进展。作为思政教师,要将此次活动蓄积的动能,转化成课堂上的鲜活素材,进一步讲好思政课。

前行不忘来时路,初心不改梦归处。此次研修活动在学校的关心支持以及院领导的带领下圆满落幕。我院院长周丽琴教授表示,这是非常珍贵的学习体验,既是党史教育,也是思想洗礼。通过一线走读,教师们对苏区精神,长征精神,脱贫攻坚精神都有了更加深刻全面的体会和理解,我们将始终牢记共产党员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为落实思政课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版权所有:江西服装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联系地址:江西省南昌市向塘经济开发区丽湖中大道 邮编:33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