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道德与法治教研室召开2025年秋季学期集体备课会(第一次)

作者:魏园园 时间:2025-10-21 点击数:

马克思主义学院讯 魏园园供稿2025年9月26日下午,思想道德与法治教研室在主教学楼240学院会议室召开2025年秋季学期首次集体备课会。课程组全体教师参加备课会,会议由教研室副主任魏园园主持。此次备课会以“专题二:人生问对 谱写华章——正确领悟和把握人生”为主要内容,通过“主讲展示+集体研讨”的形式深入开展教学打磨,为新学期思政课提质增效筑牢基础。

会上,魏园园老师围绕“人生的风吹雨打该如何面对?”这一青年关切问题,以“说课”“讲课”两个环节系统呈现教学设计与实践思路。在说课环节,魏园园老师从教学体系构建角度出发,清晰阐述了专题的定位、目标、重难点及整体设计逻辑:“本专题承接‘时代新人’使命认知教育,直面当下多元价值观对青年的冲击,核心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 她提出的“现象呈现——本质剖析——价值引导——榜样示范——行动号召”五步教学逻辑,旨在推动学生实现“情感共情→思想觉醒→实践践行”的价值转化,让思政教育从“理论灌输”转向“心灵共鸣”。

在讲课环节,魏园园老师以“青年能选择‘躺平’吗?”这一热点话题破题,辩证分析“躺平”现象的社会根源与本质。她引导教师们模拟课堂场景,从社会背景、个体心态等维度辩证分析“躺平”现象的根源,既不回避青年面临的现实压力,也不弱化奋斗的时代意义。授课中,她融入青年榜样的鲜活案例,用“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点亮价值坐标;同时创新设计“荷花效应”情境分析、“命运齿轮启动时刻”个人分享等互动环节,让“认真、务实、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从抽象理念变为可感知、可践行的成长指南,有效激发了对“如何激活青年内在动力”的教学思考。

集体研讨环节,课程组教师结合教学实践各抒己见,提出兼具针对性与操作性的建议。钟丹老师肯定了“寺庙上香”“内卷与微雕”等案例的时代性:“这些案例能快速引发学生共鸣,建议后续细化分组讨论设计,让学生在聚焦式交流中深化思考。”徐小年老师则从理论深度提升角度建议:“对‘躺平’现象的剖析很到位,可适当引入白岩松等对青年成长的观点,丰富解读维度,同时强化批判性思维引导,帮助学生形成独立判断。” 王灵芝教授更是从思政课核心功能出发强调:“案例要为理论服务,不能停留在现象描述上,需进一步挖掘案例背后的价值逻辑,确保教学既有‘温度’更有‘深度’。”

魏园园老师在总结中指出:“这次说课讲课不仅是展示,更是自我反思的契机。‘躺平’背后是青年对人生意义的追寻,思政课的责任不是简单批判,而是帮他们找到奋斗的意义与路径。”她表示,将结合大家给出的建议,优化教学设计,特别在互动环节增加贴近学生生活的实践任务,持续提升教学实效。

此次集体备课会主题聚焦、研讨深入,通过“个人展示+集体打磨”的模式,实现了教学经验的共享与教学智慧的碰撞,为新学期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定下“提质增效”的基调。下一步,教研室将持续推进集体备课的规范化、常态化,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探索思政课教学内容、方法的创新路径,努力把课程打造成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金课”,为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注入思政力量。

版权所有:江西服装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联系地址:江西省南昌市向塘经济开发区丽湖中大道 邮编:330201